那一抹雪影

2014-12-03 15:18
浏览: 649作者: 任奇

随意的敲开了母校的网站,那洁白的,大团大团的白雪映入我的眼帘,感觉母校昔日的那种端庄、严肃的风格消失得无影无踪,变得清新而宁静。环形阶梯教室,那充满知识的乐园,多少次无声地见证了我孤独却又津津有味的阅读费孝通的《乡土中国》、托克维尔的《论美国的民主》以及罗素的《幸福之路》之类的书籍,如今掩映在茫茫白雪中,然而那圆润、俊朗的轮廓依然让人记忆犹新。高大的水杉顶着厚厚的白帽子,静静的伫立在被大雪完全覆盖的花坛中,任凭北方刺骨的寒风无情的掠过,却一点也不哆嗦,将细碎而斑驳的绿色显露出来,那不正如古诗“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所描绘的吗?

在北方读书的那几年,对雪的印象挺深的。虽然已经成年的我再也没有打过雪仗,没有堆过雪人,也没在雪地里涂鸦,但我依然为下雪而开心。细细想想,我没有毛泽东写就《沁园春·雪》时的豪情,没有名作《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那种浪漫,但我确实喜欢雪,喜欢那一抹洁白。

记得有一个周末,雪下得特别大,而且是一连下了好几天了。不少勤奋的同学依旧老早起来,顶着鹅毛大雪去自习室自习,也有不少同学沉浸在暖气的温暖之中,贪婪的享受着难得的周末。我呢,我得外出,因为我将一本从图书馆借的书丢了,按照学校规定,如果不能买到原版的话,要十倍赔偿。之前问了好几家书店都没卖的,我只好趁着周末去北京最大的书店——位于通州的国际图书城。我挎了个小包就匆忙出发,迎着雪向外走去,不自觉地沉浸在脚踩在雪上的咯吱咯吱的节奏中,忽然有个人拍了下我的肩膀,我惊得哆嗦了下,发现原来是一位去教室自习的好友向我打招呼,我的心情也好了很多:我们走着不同的路,可还不是向着同样的方向吗?先坐公交,然后导地铁,再导公交,到达时已是下午一点。一路上都是和我一样匆忙的行人,可那又与我何干。我更多的是眺望一下远处的积雪,让辛苦的时间静静的流逝。最终我买到了那本书,但没感到多么开心,我在想:如果不是之前疏忽大意把书丢了,会有今天的忙碌么?

记得还有一次,也是下了一夜的雪。这一次,我和室友一起躺在床上睡懒觉,任凭窗外积雪映射着刺眼的光芒,却心安理得的窝着,等着去上第二大节的课。我掐着点往教室赶的时候,发现学校内的主干道路上的积雪都被清扫的干干净净。我还以为是学校的环卫工人扫的呢,便没怎么在意。后来回到宿舍上网才发现,原来是学校的国防生集体起早扫的。看到那一幅幅生动的图片,我感到些许震撼,更有些惭愧。国防生们穿着整齐的绿军装,精神抖擞的扫雪,那种干劲,宛如当年大跃进时期的人们一样。特别是看到有的同学一边扫雪一边打雪仗,有的同学拿着方凳推雪,还有几张诡异的笑脸,我真的笑了,还带着深深的感动。我觉得,人活着不能只求别人带给自己的感动,更应该尝试着感动别人。

我倏地抬起头,只见窗外依然阴沉,天空飘洒着的不是洁白的雪,而是细细的冬雨。我仍然感到庆幸,因为平凡工作虽然琐碎而繁忙,但同样能带给我一份宁静自在之感,让我能听见雪花飘落的簌簌声。(任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