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起心灵的圣坛 倾听法律拔节的声音

——秦古法庭工作有感

2018-02-12 15:05
来源: 竹山法院
作者: 陈雅伦

第一次知道秦古镇是在偶然翻阅十堰市的地图的时候,眼角无意间扫到竹山县的西部,秦古二字如同活了一般欢快的跃入我的眼帘,我觉得秦古这二字颇有古韵,便留心查阅了下秦古镇的资料,没曾想自己初来法院工作便被分到了这个乡镇,真可谓是命运中一条无形的线,把我和秦古紧紧的联系在一切,一切皆为缘分使然。

来到秦古的第一天,天公不作美,伴随着滴滴细雨,脚踏着泥泞经过一个半小时的车程,我来到了秦古法庭大门外。小陈,这便是秦古法庭,程庭长带领我走入法庭,边走边介绍法庭的基本情况。我抬头认真的打量着法庭的大楼,乡镇法庭没有县城法院外观的雍容大气,然而那悬挂在大楼中间红色的法徽在雨水的洗刷下反而折射出更加闪耀的光泽,跟着程庭长迈入二楼的台阶,映入眼帘的是一块宣传板,上面写着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五个严禁的规定,严禁、审判、执行、纪律这些字眼一个接一个的跳到我的脑海,也是在这一刻我暗自在心中下定决心——务必要牢记自己选择公务员这条道路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务必在以后在工作中爱岗敬业精益求精,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感受到司法的温度。

时光荏苒,四个月的时间转瞬即逝,从一名非法律专业的门外汉到如今的基层法庭的书记员,从初时的无知、心怀忐忑到现在的沉着冷静,从初来秦古的彷徨不安到现在的心闲手敏,每一个变化都在昭示着我的成长。在程庭长以及同事们的热心帮助指导下,我的工作有如下进步:

第一,学会了用严谨细致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办案流程。从接待当事人到案卷材料送达、从案件信息系统录入到下乡深入走访调查实情、从庭审笔录记录到文书打印校对,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稍不注意就得大费周折从头再来。犹记得初次跟随程庭长前往竹坪镇办案的时候,程庭长走前特意叮嘱我把几个执行案件的材料装好,谁知当我到达竹坪打开公文包的时候里面除了几页笔录纸其他空空如也,我努力回忆才想起自己临走时太过于着急以至于拎错了公文包,我低下头等着程庭长的批评教育,他看了看我,只是说工作中,任何一个环节都马虎不得,这个事情给你个教训也好,以后你会更仔细上心,没有严厉的怒骂,有的只是发自内心的引导,这件小事更是为我上了一课,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说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把握好每个细节才能办好每一个案件。

第二、扎实了部分法律专业知识,有效的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由于基层法庭接触到的案件多为离婚纠纷、合同纠纷、借贷纠纷等民事类案件,我便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了民事诉讼法以及婚姻法、合同法,从中了解了庭审程序以及基本的法律知识,由于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况总会存在很大的差别,在实践中我就尽量的将自己疑惑记录下来等空闲时间看书或者询问同事解答,这使得我的法律知识得到有效提升。印象中第一次开庭的时候,我就因法律知识匮乏慌了场。当时,代理律师在法庭辩论阶段用了很专业的法律术语,我坐在书记员的位置上,脑海出现一片空白,因为这些法律术语我没接触过,也没了解过,因此光听音准我心中难以判断如何拼写,而准确的记录是对一名书记员素养的基本要求,我当时尴尬的不知所措,这次庭审下来后我先是抽出晚上的时间翻阅以往的案卷,认真的观看案卷中的庭审笔录,从中了解哪些话应该用怎样的语言表达,哪些是经常会用到的法律术语,另外我特意关注了法律图书馆、中国法律评论等公众号,每天睡前浏览一篇小文章,虽然进步很小,可是畅游在法律的书海中,我感受到了法律的力量、司法为民的意义。

第三、了解了基层生活贴近了群众,将普法教育与矛盾化解有机结合。在一次次案件材料送达的过程中,我不断地在秦古和竹坪两镇的乡间穿梭,这些经历让我基本了解了两个乡镇的村户情况以及当地的文化习俗,贴近了群众的生活。由于基层较多的群众文化程度低,法律知识欠缺,如何防止矛盾激化、如何做到从情、理、法的角度合规劝导说服化解矛盾、如何做好引导释法工作至关重要,程庭长一直从秦古镇的实际出发坚持巡回就地办案,以求最大限度的减少基层群众的诉累,在程庭长和同事们不断奔波的身影影响下,让百姓少跑腿,我们多跑路的办案理念也牢牢的刻入我的心中,在深入到村落、院坝进行送达、开庭审理之际,我跟随着同事们一起引导广大农民依法维权,引导基层百姓培养学法、知法、懂法、守法的良好习惯,这拉近了我们司法干警与基层群众的距离,也为我们的调解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当然,在工作中我还存在很多的不足:首先专业知识缺乏,基本功不够扎实;其次观察力较差,写作功底差,文笔有待加强;再次记忆力有待加强,没有在脑海形成清晰的全庭案件思维导图。太多的不足需要改善,但是路漫漫其修院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趁着在基层远离浮华喧嚣的时机,我告诫自己要搭起心灵的圣坛,在书海中努力倾听法律拔节的声音,认真学习法律,做一名肩负使命、不辍前行用法律扶助贫弱的司法人员。不忘初心,牢记司法为民的使命,新的一年期待和竹山法院共同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