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网:开启智慧的一扇门

2017-07-05 11:19
来源: 竹山法院
浏览: 479作者: 任奇

该文获中国知网征文三等奖:

         

知网日益成为我们这些脑力劳动者不可或缺的工具,恰恰与知识经济时代的大背景相关。当前是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一个知识几何级成长的时代。面对门类繁多的学问,浩如烟海的智慧,碎片化的知识点,我们不禁迷茫:什么是知识?我们究竟知道些什么?带着这种追问,我不禁浮想期起过去一些情景,夹着着不成熟的感想,寥寥记之。

初识知网

高中的时候,我的学习成绩可谓班里的佼佼者,在政史地方面可谓颇为擅长,时常自以为广博。一与他人谈论某个东西,便话匣打开,口若悬河,见别人面带迷茫,不免窃喜。然而进入大学后,在昌平那个小小的校园里,短暂的学习之后,发现自己竟然“out”了。教材上密密麻麻的注释,老师上课时引经据典,辩论队高手的“感慨陈词”,这些即让我感到新奇和生疏,更让我徒生自卑:为何别人知道这么多,究竟是怎么做到的?

后来,在师兄的介绍下,我逐渐了解了知网。原来知网是全国体量最大、最为权威的学术数据平台,在上面可以检索到各种各样的文章。于是每逢学到感兴趣的知识点,或者接触到感兴趣的学者,我就会检索一些论文,细细的赏读一番。现在想想,法大给学生们提供这个便利真可谓明智之举!后来,受酷爱学术的师兄的影响,我也尝试努力写学术论文,争取能发表。为此,我便用不多的零花钱去打印厚厚的论文,然后去泡自习室。哎,只可惜,这个小小的想法最终未能实现,想来多少有些懊恼和遗憾。

学会用知网

走向工作岗位,我有幸成为法院的一份子。在研究室工作的短暂时间里,受富有经验的领导同事提点,我在写作上得到充分历练。在写作短小精悍的信息宣传文章之余,我开始琢磨怎么写出写有深度的东西。

受大学时《法学方法论》课程影响,我开始想:是不是论文写作方面也存在方法论?无论是王利明、陈兴良、陈瑞华等理论精深的高产学者,还是湖北法院系统里广为流传的杨凯、吴良志等才俊,我想他们对于论文写作肯定不单单有些经验,而是形成了无形的、体系化的方法论。那么这些方法论又是什么呢?

我在知网检索了两类文章:一类是名家代表作,比如方流芳教授的《公司词意考》;另一类是有关法学论文写作方法的文章,较为典型的是在《中国法学》上发表的一组笔谈共5篇,比如苏力的《只是与写作相关》,陈兴良的《论文写作:一个写作者的讲述》。具体怎么读论文,我也是分两步走:一是句读法,也就是说一字不误通读,了解全部字面、片段意思;二是冥思法,细细作者的整体意思及表达的思想。通过一番努力,我在论文写作上终于找到些许门道。写作的随笔《南京彭宇案若干评析》被《法治与社会》及知网刊载;另有两篇调研文章在省法院学术讨论会获奖。最为欣喜的是其中有一篇竟然在《中国法学青年论坛》摘得三等奖。

浏览知网成为一种习惯

虽然基层法院工作很繁忙,忙的时候可以说累得要死,但是总的来说还是有些“闲来无事”的片刻。现在大家都是手机控,上班空闲时偶尔打开手机,刷屏,看五花八门的东西。我曾经也如此。可后来觉得越看越无聊,竟然不知道看啥了。“刷屏”这种浅阅读,恰恰是流水落花,倏忽而逝,不仅没什么收获,还容易被各种网络信息所湮没。于是我打开知网随意检索些自己感兴趣的文章,“无所事事”、“漫无目的”的阅读。对我来说,这种阅读基本上不带功利目的,主要是兴趣使然。当然,兴趣之余,顺便积累些好的表达或者观点,对于保持头脑“敏锐性”还是颇有帮助的。

通过阅读论文,不仅走近了学术名家,更提升了自己阅读理解能力,分析思辨能力,让闲来无事的时光也赋予了意义。最近在读徐爱国的《侵权法的经济学理论:一个思想史的札记》,凌斌的《“法民关系”影响下的法律思维及其完善》,希望能够汲取些思想的营养。总的来说,在知网学术阅读不以获奖为目的,但作为年轻人又哪能没有一点获奖的“野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