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镇”不小 法官“真大”

2016-04-29 10:53
来源: 人民法院报
浏览: 551作者: 刘理慧

  电视连续剧《小镇大法官》已经全部播完了,但我脑海里时常会浮现出王德忠及姜浩这对典型的一老一小法官形象,偶尔也会闪现出肖丽云这一基层司法助理员的面孔。

  剧本源于生活,但生活却不止于剧本。作为一个有着相似工作经历的法官,除了从这部剧里得到娱乐外,是否应该还有其他的收获或感想呢?

  先来说说“小镇”吧!剧中的荷塘镇,跟县市级城市比确实是小,但是小镇虽小,五脏俱全,有居委会、村委会,有法庭,有司法所,还有拆迁办……当然了,小镇上也聚集着各种各样的人,有勤劳、朴实的农民,有奸诈、狡猾的商人,有游手好闲、整天瞎晃游的郝发财,有唯利是图、急功近利、好大喜功的高大宽,有为了利益和爱情不择手段的桑心,有充满法律情怀、善良聪慧、对法官父亲既恨又爱的肖丽云,也有耐心释法、充满智慧的老法官王德忠,还有满腔热血、法学理论扎实、实战经验不足的新生代青年法官姜浩。

  关于“大法官”,我认为这里的“大”,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一是剧中的王德忠、何见、姜浩这三个不同年龄阶段的法官,是中国广大基层法庭里的法官代表,他们的年龄、知识及社会经验都不同,所以处理案件时的做法也不同。

  像王德忠这样的老一代法官,他们出生于基层、成长于基层、工作于基层,典型的“泥腿子”法官,虽没受过正规的法学教育,却因在工作中不断加强对法律知识的学习,早已熟悉跟乡亲们打成一片的方式方法,他们可以放下法官本有的威严,用巧妙的方式方法去取得乡亲们的理解与信任,让民众感受到法律的温度和温暖。

  姜浩则代表着新生代的青年法官,他们刚出校门不久,受过正规的、系统性的法学教育,理论知识扎实,法律情怀浓厚,对司法工作充满热情,却缺乏法律实践的锤炼,如何跟基层民众打交道、如何做基层民众的思想工作,依旧是他们需要长期学习的课程,但是,只要能够沉下心在接地气的基层锤炼一段时期,让理论知识与实战经验一起沉淀下来,假以时日,他们也一定能成长为一名优秀的中国式好法官。

  而何见,则代表着在王德忠与姜浩之间的中青年法官,他们受过正规的法学教育,也在基层摸爬滚打了数年,理论和实践经验都有了,只是生活在慢慢消耗他们原有的工作激情,所以,他们的身上有时候会不自觉地散发出一种消极、怠慢的情绪,偶尔心里会冒一些小九九,法律的小船有时候会晃一晃,但是,在原则性的事情上却能够坚守立场、保持本色,这也是他们那一代法官的可敬之处。

  二是这三个法官所工作的荷塘法庭和荷塘镇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代表着中国广大乡镇、广大基层人民法庭辖区内的居民的生活状态、民众素质和法律意识。在那里,没有什么高大上的大案要案,只有张家长李家短的小纠纷,隔三岔五就上演的离婚纠纷、抚养权纠纷、赡养纠纷,邻里纠纷更是层出不穷,小打小闹时常有,民众上法庭争的不是理,而是一口气。他们要得到的往往就是一份尊重和认可,却时常因为双方太激动而争得脸红脖子粗,甚至大打出手。

  法官要做的就是找到症结所在,找到诉求背后的心理需求,对症下药,以巧妙的方式化纠纷于你哭我闹之中。在荷塘镇那片土地上,我们清楚地看到,民众只有感觉到自己得到法官的尊重和法律的庇护了,才会给予法官和法律以尊重和信任,而这也是中国广大乡镇法治现状和民众法治意识的真实写照。

  三是“大法官”的“大”,还体现在这三位法官所展现给民众的那高大的法官形象上,它是法官群体的代表。那就是司法为民、公正司法的新时代法官的高大形象,是在利益面前能够刚正不阿、廉洁为民的普通法官形象。

  总之,小镇不小,而法官却是真的“大”。他们不是高级大法官,更不是首席大法官,他们却可以与这个“大”字相匹配。这种“大”展现在它所代表的法官群体之广大、形象塑造之高大,也在于它所展现的乡土社会的法治现状、基层民众法治意识现状所具有的广大代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