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义也许会迟到但绝不会缺席

----《阳光下的法庭》观后感

2018-06-05 14:46
来源: 竹山法院
作者: 陈晓苏

近日观看了最高法影视中心出品的《阳光下的法庭》电视剧,在这部剧中,主要围绕了环保公益诉讼案,隐匿财产执行案,知识产权案和重审多年前的强奸杀人冤案这几件案件,非常具有代表性地展现了近年来媒体热议、公众关切的话题,每一个案子都把法庭的审理过程以及法官的工作状态展现得淋漓尽致。其中令我感触最深的是剧中张大年强奸杀人案这一冤假错案的平反。

看《肖申克的救赎》,我看到了肖申克体制化的魔力。 “这些墙很有趣。刚入狱的时候,你痛恨周围的高墙;慢慢地,你习惯了生活在其中;最终你会发现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这就叫体制化。我看见了这种魔力使掌权者扮演上帝角色,胆大妄为、肆意横行,将无辜者的冤曲关在高墙内,让说真话的人失去生命。

而在《阳光下的法庭》中,我看到了一纸判决对张大年及其家庭造成的毁灭性的打击,张大年本人身陷囹圄,过上了漫长的高墙内生活;张大年之妻积郁成疾,带着对丈夫的怨恨和不解撒手人寰;父亲的罪过让张大年之子张天明平白遭受不少非议和白眼,整个人生都蒙着一层厚厚的阴影。多年来不愿与父亲相见,不愿与曾经的公诉人宁致远的女儿相恋,尽管其认为宁佳怡很优秀。正如剧中多次重复的一句台词:“人的一生有多少个十七年啊?!这一件冤案,不仅使张大年失去了整整十七年的自由,更是给他整个家庭都带来了永不可逆的巨大影响。

 “司法系统的公信力,取决于每一个案件都能得到公平公正的审理,正义得到伸张,罪恶得到惩罚,善良得到保护,弱小得到扶持,美德得到弘扬。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绝对完美的法律和司法,都没有办法完全杜绝错案,但是只要能够正视自己的问题,那么这个国家的司法就一定会进步。不要说有了冤假错案我们现在进行纠错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伤害和冲击,而是要看我们已经给当事人带来了什么样的伤害和影响,对我们整个司法公信力带来了什么样的伤害和影响。我们现在做纠错的工作就是亡羊补牢的工作,同志们,如果我们连亡羊补牢的勇气都没有,何谈中国司法的未来呢?

这是白雪梅院长在张大年案是否重新立案的会上讲出的一番话,她就是当年合议庭成员之一,明知如果这件案子有问题自己将会承担责任,甚至于高院院长职位都保不住的情况下,仍然坚定的支持立案再审。这一番话展现的不仅是白雪梅作为法官的职业风采,它更阐释了法治的精神,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阳光下的法庭》以尘封十七年之久的张大年冤案得以平反而落幕。随着最高法院巡回法庭法官法槌落下,张大年被宣告无罪的同时获得当庭释放。

这一剧情让我想到了现实生活中广受媒体关注的聂树斌强奸杀人一案。23年前,年仅20岁的聂树斌因涉嫌杀人、强奸妇女被判处死刑并于当年执行,13年前,王书金供认其是聂树斌案真凶,其后聂树斌母亲张焕枝不断申诉,到最高人民法院指定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异地复查、听证、决定按审判监督程序再审到201612月最高人民法院第二巡回法庭最终宣判,以证据不足判决聂树斌无罪,此时,距离聂树斌死亡已经22年。虽然聂树斌已无法复生,改判是对其家人多年不懈努力的慰藉。正义也许会迟到,但从不会缺席。虽然整个过程步履艰难,但始终在向正确的方向推进。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懂得“100-1=0”的道理。一个错案的负面影响,足以摧毁九十九个公平裁判积累起来的良好形象。执法司法中万分之一的失误,对当事人就是百分之百的伤害。张氏叔侄案、呼格吉勒图案、聂树斌案、念斌案……近年来,人民法院对错案发现一起、纠正一起,据统计,2013年至2017年,我国各级人民法院纠正重大冤假错案3761人,共依法宣告4032名被告人无罪。

在这样的背景下,《阳光下的法庭》中设置的这个强奸杀人案的平反,体现了人民法院对于纠正冤假错案的坚决态度,对错判不回避、不袒护。这些冤假错案的纠正,彰显了人民法院对公平正义的不懈追求,让社会公众感受到了司法勇于纠错的态度和努力,也让我们的司法公信力得到不断提升。

《阳光下的法庭》真实地展现了实现公正的不容易,而作为法律人的我们,也要永远在学习在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让公平像阳光,照在每一个人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