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在全国兴起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浪潮中,学习焦裕禄精神成为一种时尚。跟焦裕禄同志相关的电影、电视剧节目更是接连不断地在荧屏上闪烁。
在院党组的号召下,我们自行组织观看了《焦裕禄》电影,我个人也抽闲暇时间观看了几集名为《焦裕禄》的电视连续剧,虽只看了几集,我却不时出现泪湿眼角甚至喉咙哽咽的情形,不是我过于矫情,而是发自内心的感动和震撼。
已经不是第一次接触“焦裕禄”这三个富有正能量的字眼了,最初的缘识可以追溯至我的小学语文课堂。从小学到硕士研究生毕业再到走上工作岗位,记忆经过十五六载的不断冲刷,大脑硬盘里的东西几经更新和升级,沉淀下来的无不是刻骨铭心的感动和自己为青春奋斗的时光。而那些刻骨铭心的感动中就包括了“焦裕禄”、“兰考县”、“风沙、内涝、盐碱”、“防护林”、“抗癌”这几个简短、深刻,看似毫无不相关却又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字眼。它们时刻闪现在我的脑海中,并不时呈现出与焦裕禄同志有关的场景,慢慢地堆积成一座伟岸的丰碑。
再一次更深层次地学习焦裕禄精神,便是十几年之后的今天了,心里别有一番感想。彼时,我们年幼单纯,或许很多人只把课本中的焦裕禄当作故事中的主人公一样去膜拜;而此时,当我们经过若干年的党的理论学习,我们才明白,焦裕禄同志不仅仅是小学课本中的故事的主人公,更是现实中存在过的人民的好公仆、好干部,党的好儿女。
1962年,焦裕禄踏上了兰考大地,此时正值兰考地区连遭三年风沙、内涝、盐碱等自然灾害最严重的时期,粮食生产下降到谷底,很多人都被迫外出逃荒,而焦裕禄却留下来了。他组织人把全县84个风口、1600个沙丘都编上号、画出图,并绘制了详细的排涝泄洪图;他带领兰考人民在风沙中种植泡桐树,改善了兰考的风沙、内涝、盐碱灾害,让戈壁沙丘变成绿洲。
顽强的泡桐树在兰考大地上扎根、开花结果了,而我们伟大的焦裕禄同志却被病魔无情的地带走了,就在1964年的5月14日,那年他年仅42岁。今天,兰考大地上的泡桐树依旧茁壮地成长着,还被那里的人们尊称为“焦桐”,因为它寄托着焦裕禄同志对兰考人民幸福生活的向往——“敢叫日月换新天”,而焦裕禄同志也永远地活在兰考人民的心中,活在每个中华儿女的心中。
焦裕禄同志走了,但焦裕禄精神却永驻人间,一代接一代地被颂扬和传承着。今天,当我再一次去深刻解读焦裕禄精神的时候,我才意识到自己作为一名党员与焦裕禄同志还有多么大的差距。唯有不断地加强学习,踏踏实实地站好自己的每一班岗,时刻以焦裕禄同志为榜样,才能不断地提升自我,把自己历练成党的好儿女、人民的好公仆!
焦裕禄告诉我,要有“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自己”的公仆情怀;要有凡事探求就里、“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的求实作风;要有“敢叫明月换新天”、“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成英雄”的奋斗精神;要有艰苦朴素、廉洁奉公、“任何时候不搞特殊化”的高尚情操。
焦裕禄告诉我,在基层工作要有一股子狠劲、钻劲和韧劲;要亲民、爱民、为民,以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己任;要坚持探求真理的求实作风,多去田间地头走走,重要调查研究,掌握基层实情,讲实话,出实招,求实效。
学习焦裕禄精神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是我会从现在做起,从眼前做起,从点滴做起,像焦裕禄同志一样用一颗诚恳的心对待群众,用一颗忠诚的心对待组织,用一颗炽热的心对待事业,于点滴小事中体现对党和人民的热爱和对事业的追求,努力做一个焦裕禄式的好党员、好干部。(刘理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