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暇的周末,我本带着消遣的心情去观看前段时间上映的好莱坞式的法国电影《法国缉毒风云》,可剧情的发展让我深陷其中忘乎自我,直至今日我的思绪仍未能平息。倒不是因为电影的情节有多么引人入胜,场面有多么炫彩华丽,也不是男女主角长相多么英俊貌美,真正让我着迷的应该是这部文艺警匪片带给我的困惑与感动。
这是一部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缉毒电影,讲的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法国的法官皮埃尔·米歇尔如何努力瓦解法国马赛与美国纽约之间的贩毒网的故事。可从头到尾主角始终是法官米歇尔,这带给我的不解不仅仅是常识上的,更是理性层面的。从儿时起,我就喜欢看警匪片,痴迷于武艺高强,枪法一流的警界精英,膜拜于擅长从蛛丝马迹中窥探真相的神探。从直观上说,中国的影视界很少有法官出镜的机会,很多刑侦剧中法官似乎都是个跑龙套的角色。从法治角度来看,法官的职责也应该是公正裁判,即便是打击毒品犯罪,也应该是检察院审查起诉之后,通过公正的程序在查明案情的基础上为被告确定正当的刑罚。可为何这部缉毒电影中法官始终是无可争议的主角呢?
带着这种疑问,我小心翼翼的捕捉影片中的每一个情节,以期能理清故事的原委。法官米歇尔一开始就受邀参与到警方对案件的侦办过程中,并且对案情的分析、侦查活动的开展、抓捕程序的启动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当然由于语言差异和知识的欠缺,我无法准确的区分哪些活动是依法定职权行使,哪些是些通过协调斡旋乃至通过个人的影响力说服他人来开展。事后 ,我检索了一些学术文献才解开了这些谜团。
原来法国司法程序中有个极富特色的“刑事预审制度”。这项制度源自中世纪晚期的“纠问式诉讼”程序,后经历数次改革和废存之争而仍然被保留下来并得到完善,为保障司法公正起到重要的作用。在刑事预审制度下,法官可以依职权主动调查案情并签发拘传、逮捕之类的令状,在正式审判之前对嫌疑人进行审查和讯问。表面上看,法官偏离了中立公正的立场,似乎可以说刑事预审是法国司法制度中的“封建残余”了。可即便是发生在2000年的著名冤案“乌特罗案”让预审法官饱受质疑甚至面临废除,但这项制度却最终被保留下来。我想大概有这么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法国现代司法赋予预审法官的权力事实上是为了制约和监督公诉机关,所以像取保候审、逮捕的决定都是由预审法官作出;二是预审法官和正式刑事审判中的法官(合议庭成员)是彼此独立、各行其是的,不存在预审法官后来担任审理案件的法官的情形,加之很多具体的程序、制度设置使得预审制度并未让正式的庭审偏离公正中立的立场;三是源于司法中心主义的理念,即刑事司法的核心机关是法院,不仅所有的程序都围绕司法审判程序开展,而且法院对案件的接触应当是全程的。我想法国的这项制度对我国当前开展的司法改革多少有所启示。
困惑大概由此得到消解,可我更想说说这部电影带给我的感动。一名普普通通的法官,犯罪分子口中的“区区小法官”,亲眼目睹毒品泛滥对法国青年乃至整个社会的深重伤害后,毅然坚定铲除毒贩子的信念,虽最终取得了成功,可也付出了生命。付出了生命啊,是的,是被毒贩子趁机开枪刺杀!我觉得一个人有理想这并不难,即便为现实所侵蚀,但我们或许至今多少都怀揣一些大学时代乃至就业之初的理想。然而对自我的保全意识,对家人的眷念,对既得利益与地位的吝惜,多多少少让我们失掉了一份敏锐之气与奉献精神,遑论为理想信念而冒险乃至付出生命了。影片中,米歇尔法官本过着美满的生活——他有一直深爱并呵护他的妻子和几个健康可爱的孩子,事业上也是口碑极佳而颇有成就。就算最后他畏于毒枭的残暴而放弃,我也不会因此而讨厌他这个人物形象。为了理想,他已经担当起远远超出一个预审法官应当担当的职责了!但美好的东西似乎就应该没有尽头,否则就成了缺憾了。所以他毅然坚持同毒贩作斗争直到牺牲,留给我们无尽的惋惜和感动。
林肯曾说过“力量来自公正”,而公正应当来自于“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般对人民深沉的爱,意味着与邪恶势不两立。心怀公正,我们就会变得坚定而有力,而不仅仅是一时满怀激情之冲动。感动之余,我坚信中国法治的道路上,我们的法院和法官将会有更大的作为和影响力。(任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