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2018-05-25 15:34
来源: 竹山法院
作者: 张白泉    浏览: 22782

周末一口气读完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感触颇多,这本书以访谈的形式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插队时的故事,访谈的对象都是当年与他同吃同住同劳动的乡亲和知青,聆听那些珍贵的沉淀在流年岁月之中的记忆,仿佛鲜活地呈现你的面前,遥望那个特殊的年代,特殊的历史背景,青年习近平在逆境中不怨天尤人,在低谷时不屈不挠,凭着坚定的理想信念,一步一个脚印,艰苦奋斗,完成了人生一次次华丽转身,读来不禁让人心灵受到冲击和震撼,精神也得到洗礼和升华。

习近平下乡插队时才15岁,当时正处于文革期,父亲习仲勋被定性为“黑帮分子”受到隔离审查,家属受到牵连、歧视,习近平被扣上“黑帮子弟”的帽子,下乡当知青是他自愿的选择,也是远离是非之地的被迫无奈之举。就这样一个15岁的少年怀着复杂的心情和沉重的思想包袱从北京大城市来到了条件极其艰苦的延安梁家河大队。接下来他要面临的是农村工作的诸多考验,“年龄最小、地方最苦、时间最长”,是他插队生涯的鲜明印记。在经历了“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和思想关”四大关后,还要忍受入团、入党、参军、招工、招干、上大学等各种不公正的政治审查,但他并没有因一时的困境而放弃,仍然该干活干活、该读书读书,仍然执着地一如既往地申请入团、入党,这种从容和坚韧,任随“云卷云舒、花开花落”的淡定,使他逐步从一个不谙世事的少年成为了一个沉稳、自信而豁达的青年,从“黑帮子弟”成为了“可以教育好的子女”,赢得了群众和党组织信任,不负众望并勇挑重担成为了党支部书记,用实际行动为老百姓办实事,为村民挖水井、筑淤坝、办沼气、建铁业社、缝纫社、代销社等,积极带领农民为改变生产生活面貌而努力工作,而且一干就是七年,期间一同插队的知青们先后都走了,他是最后一个离开大队的知青,但他并无任何愤世嫉俗的怨念,并认为这一阶段是他人生的宝贵财富。在这里,他系好了“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为后来实现人生理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读完习总书记的七年奋斗史,把自己代入那个年代,不自觉拷问自己能否保有他当年那种心性和意志?我也曾做过大学生村官,但只做了七个多月,很多事情还没有理出头绪,就已深感农村工作的不易,后来我通过招考进入法院基层法庭工作,仍然是与老百姓打交道,工作繁杂琐碎,难免心浮气躁,幸好庭里的老同志们关心帮助,经常给我加油打气,讲他们那个年代在法庭工作的故事:从最开始的徒步、自行车、摩托车办案,到现在的公车办案,从蜗居民房的办公室到现在气派敞亮的办公楼,从月工资30多元到现在待遇不断提高他们所经历的是我们不能感同身受的,与他们比起来,我们是幸运的。

如果说我的起点是从零开始,那么习总书记的起点应该负数,毕竟我的就业、入党和考试没有受到任何政治上的限制,一切都有希望,而习总书记当时所处的环境是看不到希望的,根本不知什么时候是个头。后来社会环境好转,但他从1982年起就一直在地方工作,先后任县委副书记、书记、厦门市副市长、福建宁德地委书记等,就是在省级主要领导岗位上也干过三个地方,福建、浙江、上海,直至2007年才回到北京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整整25年。阳光总在风雨后,习总书记经历了多少风风雨雨!这也使我渐渐明白,没有执着地坚守和付出,是不可能获得相应回报的,我们需要继续努力的地方还有很多很多。

林肯曾说:“一个人每天都想着他的梨树,耐心等待果实的成熟,如果他急于求成,他会将果实和树都毁了。但是,他若耐心等待,他最终一定会收获成熟的果实。”没有天生伟大一说,每一个成功的人都是从小事开始做起的,所以一定不要轻视工作中的那些小事,做大事的人,都是全心全意做好一件件小事中成长起来的,而人的情操也是从这些看似平凡的小事中培养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