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槌敲响,就像你铿锵誓言

——观《阳光下的法庭》有感

2018-06-15 11:10
来源: 竹山法院
作者: 陈雅伦    浏览: 2444

 近日观看过《阳光下的法庭》后,脑海中不断的循环着该剧的主题曲——冷暖,其中有几句歌词这样唱到:“选择这条路就肩负起人间冷暖,法袍威严,又何惧一路孤单,法槌敲响,就像你铿锵誓言”,真可谓句句在理,字字入心。法律这条路永远被寂寞与枯燥伴随,有的人厌倦了法条的晦涩,中途退出选择其他的专业;有的人难抵高薪的诱惑,跳槽清零开启新的事业征程;但还有那么一部分人,扎根在司法的岗位,风雨兼程的坚守中不过是为了那简单的一句誓言——把案子判正,把人心判暖,让公平正义随处可见。

开集伴随着肃穆的背景音乐,白雪梅院长率领着合议庭成员走向庄严的审判庭开始审理清水河污染修复案,看着剧中法官们规范的着装、端庄的仪态、整齐的步伐、沉稳的面庞,我的心不由得升起一股神圣的自豪感,当白雪梅院长法槌敲响的那一刻,我自己仿佛置身于庭审现场,端坐在书记员电脑前,快速的敲打着键盘记录着庭审的过程,感受着原被告双方剑拔弩张的对峙氛围,生活也是第一次如此贴近电视剧情。

《阳光下的法庭》以几个典型案件关照当下生活,直击法理人情,勾勒出中国司法改革的历史进程。清水河污染修复案让我看到了环境公益诉讼面临的三大难题:立案受理难、证据收集难、判决执行难;美国艾瑞克诉中国天健侵权案让我看到随着知识产权法律关系国际化,知识产权矛盾纠纷也随之复杂化,此案有效的科普了知识产权的空白领域;张大年强奸杀人案的纠错重审,充分体现了东方省高院对自身失误的“不回避、不袒护”的态度,同时也给我们司法工作人员敲响警钟带来反思。

伴随着这几个案例的发展,中国法治化进程之路面临的几个问题也跃然于眼前。第一法官员额制改革任重道远。30%的入额比例,哪些入,哪些不入,既要坚持原则又要合情合理,如今的改革成效恐怕正是现实生活中的白雪梅院长们顶着压力,披荆斩棘负重前行;第二智慧法院信息化建设一波三折。从不被认可到经费不足再到共享数据平台对接困难,从观念的转变到新技术新知识的学习,磕磕绊绊中互联网+司法服务体系才略显雏形,真应了那句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第三解决案件执行难之路道阻且长。“法律白条”、“纸上文书”现象的出现不仅影响了司法公信力还极大破坏了人民对司法的信任感,剧中被执行人栾坤傲慢嚣张的拒不执行生效文书确定的义务,除了私自转移财产、规避执行、贿赂银行人员以外居然持刀挟持白雪梅院长以便逃避责任,这段剧情看得我胆战心惊,法官们文弱的肩膀上挑起的不仅是公平与正义还有危险与担当。

当然此剧更是从很多小细节向我们宣传着基本的法律常识,生活中常常有人抱怨中国司法程序复杂,一个官司要走半年的流程,此剧将庭审流程展现在观众眼前,也让人们了解到流程复杂的原因,拉近了法庭与人们的距离。公益诉讼案涉及到的主题适格和责任分配问题、知识产权案涉及到的回避制度问题、错案重审涉及到的时限和追责问题都一一在剧中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解释。其中对我影响比较大的一个剧情是剧中法官们讨论的一个小案例,说的是一个人去吃面,一碗素面10元,而老板做面的时候想要多赚点钱于是在里面加了肉,最后付账的时候要求付十五元想问怎么断,边看我自己的脑袋也飞速运转如果我现实生活遇到这种情况该如何解决,是已经形成了新的要约需要支付15元,还是由于属于强迫交易行为不应当付钱?自己作为法律门外汉自然是想不出答案,于是我把《合同法》翻出来将条文认认真真看了一遍。

《阳光下的法庭》一剧紧扣时代,给我带来了深深的震撼与思考,英国哲学家培根曾说:“一次不公正的审判,其恶果甚至超过十次犯罪。因为犯罪虽是无视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流,而不公正的审判则毁坏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源”,所以每一名法律人都要拿好公平正义这杆秤,慎用自己的权力,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让法庭在阳光下运行。此时此刻我的脑海中浮现出司法女神像,蒙目,一手执剑,一手执天秤。蒙目但不盲目,执天秤代表手持公平正义,执剑代表不畏强权,愿每一名司法工作者都能够像司法女神那样秉承公平正义,把每一个案件判暖、判正,对得起自己的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