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洋故里铸法魂

2011-03-18 14:53
来源: 本院
作者: 竹山县法院    浏览: 879

 

施洋故里铸法魂

—— 记竹山县人民法院宝丰法庭

竹山县人民法院宝丰人民法庭位于中华著名劳工大律师施洋烈士的故乡,是传说中的女娲炼石补天之地。这个由6名干警组成的山区小法庭,管辖着三个乡镇,总人口15.3万余人。多年来,宝丰法庭的法官们跋山涉水,不辞劳苦,足迹踏遍每个山村的角落,辛勤的汗水洒落在每一条崎岖的山路,用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和勤勉敬业的奉献精神,用质朴的语言和平凡的事迹,诠释着“三个至上”的思想真谛,为山区百姓擎起了一片司法晴空。

公正司法解民忧

2009年,法庭审执结各类案件279件,63%的案件以调解撤诉方式结案,上诉率不到3%;2010年,审执结各类案件305件,77%的案件以调解撤诉方式结案,上诉率不到2%。案件经评查全部合格,实现了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宝丰法庭干警以不循私情,秉公办案为天职,严格依法为民服务,公平公正审理每件案件。凡是跟宝丰法庭打过交道的人,都说宝丰法庭一班人作风正派,办事公道,是信得过的人民法庭。2010年7月,在一起死亡赔偿金分割的案件中,死者父亲与其儿媳李某对簿公堂。死者父亲接到法庭的开庭传票后,为了多分得死亡赔偿金,便多方找人说情,并将装有2000元现金的信封悄悄放在副庭长喻成文的办公桌上,喻庭长发现后严词拒绝,并当场批评死者父亲:“该你享有的一分少不了,不该你享有的也别想独占。你这种作法既是对法律的亵渎,也是对我人格的侮辱。”法庭作出公正合理的判决后,死者父亲自觉按判决履行了义务。事后死者父亲对人说:“我原以为李家没什么人,多少给她点就打发了,没想到法庭这么认真。”李某从法庭领取赔偿款时也感谢到:“得亏宝丰法庭主持公道,不然这笔钱不知啥时候能到手!”

在法庭办理具体的案件中,法庭干警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严把“四部关口”处理好每件案件。把好立案审查关,正确引导当事人准确行使诉讼权利,保证了当事人合法诉求能通过审判活动的开展得到支持;把好法律释明关,向当事人仔细讲解诉讼程序和法庭判案的基本规则,使当事人从开始诉讼时就明白打赢官司所必须尽到的诉讼义务,以及可能承受的不利后果,让当事人明明白白地进行诉讼,为后续审判活动的顺利展开打下良好的基础;把好庭前准备关,引导当事人客观地搜集证据,对审理案件所需要的,当事人又确因客观原因无法自行搜集的证据,依法及时调取,既做到了办案程序的合法,又保证了案件事实的客观真实;把好案件庭审关,使法庭成为当事人面对面充分说理的场所,成为法官辨法析理、宣传法制、弘扬司法权威的场所,成为褒贬分明、惩恶扬善的场所。清晰的工作思路,科学的办案方法,既提高了办案效率,又保证了案件质量。

齐心协力保稳定

宝丰法庭受理的案件大多是离婚、赡养、交通肇事、土地纠纷等,这些案件虽然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但都是事关当地群众生产、生活、健康乃至生命等切身利益的大事。面对近年来农村婚姻纠纷和赡养纠纷案件数量正急剧上升,众多家庭遭遇着“亲情危机”。为保护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合法权益,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安定祥和的生产生活秩序,宝丰法庭的法官们始终把司法公正作为人民法庭工作的生命线。法庭以审理赡养纠纷、婚姻纠纷案件为突破口,充分发挥维护家庭稳定调节器的作用,加大审理力度,促进家庭和睦团结。在办案中,宝丰法庭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明之以法,把工作做深、做细、做实,防止矛盾激化。在处理婚姻纠纷案件时,法庭十分慎重,只要有一丝和好的希望,法庭就会全力以赴去争取,尽量使双方和好如初,对于夫妻双方感情确实已破裂,无法在一起继续生活的,法庭也尽力争取调解结案,近年来法庭所受理的婚姻纠纷案件,调解结案的达到了96%以上。

宝丰法庭十分注重保护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及时提供司法救助,确保经济上有困难的当事人打得起官司,解决其难处,以真正维护社会公平正义。面对众多当事人经济困难,无力负担诉讼费,法庭及时办理诉讼费减免缓。在一起交通事故案件中,肇事车主逃逸又没交强险,原告急需药费治疗。在多次寻找相关机关仍不能得到救助。法庭干警受理案件后上报院领导获得批准,最终原告拿到了50000元的司法救助款,为当事人解了燃眉之急。在一起离婚纠纷中,女方因男方无劳动能力而提出离婚,法庭干警在了解到详情后,及时联系了民政部门为其办理了低保和申请救助金。同时找到了本地的一家事业单位解决了女方的就业问题,干警通过案外途径来使一个濒临破碎的家庭重新和好。  

  与此同时,干警还积极深入到辖区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开展法律进农户活动。法庭干警每年都会下乡向群众讲授民诉法、婚姻法、继承法等法律知识,受到村民的一致好评,为促进公民学法、知法、懂法、用法、守法,推进依法治镇起到了积极作用。

能动司法化纷争

在社会转型和经济高速发展的新形势下,社会矛盾日益突出,不稳定因素增多,群体性事件和极端事件极易发生。工作中,宝丰法庭发挥司法能动作用,积极协助政府处理好了多起可能激化干群关系和引起社会强烈反响的事件,有效地化解了社会矛盾,有力维护了辖区的和谐稳定,为辖区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两年期间,通过司法能动共处理医患纠纷、交通事故受害者家属围堵道路事件、将死者尸体搬到政府滋事事件、雇员受害赔偿闹事事件等15起有重大社会影响的事件。

2010年4月,村民陈某因妻子死于医院而将棺材放在辖区麻家渡镇医院门口闹事,法庭指导医院采取灵活的技巧,先由当地政府组织协调处理,基本稳定患者家属情绪后,再将纠纷引入诉讼程序,该案最终被法庭成功处理,未发生任何信访事件。

2010年5月,女方刘某按照离婚协议前去男方家搬回自己结婚陪嫁物品时遭到男方父母及亲戚的阻挠。刘某一气之下纠集自己的亲戚朋友一共100余人来男方陈某家讨回公道。陈某自持门户大,亲戚多立即电话请来了约120多街坊邻居。双方恶语相向,情绪特别激动。村委会干部、派出所干警及政府人员陆续来做思想工作,仍不能平息双方矛盾,相反引来了更多群众围观。宝丰法庭接到政府的参与调解要求后,迅速派喻成文和马翔两位副庭长现场协助调处。他们在听取双方陈述查清事实后,从情、理、法上对双方讲明利害关系,进行思想劝导和辨法析理,在稳控当事双方的矛盾情绪后,两位法官结合当地风俗习惯和事件具体情况,建议女方采取申请法庭诉前保全的方式,由法庭先将财产进行保全后由女方提起民事诉讼解决此事。刘某最终听从了两位法官的意见。在当地干部劝说下,双方的家属及亲戚也相继离去,一场剑拔弩张的纠纷终于平息下来。

2010年6月,宝丰法庭在审理一起雇员死亡赔偿案件中,受害人拒不将尸体运送回家,扬言如果政府不能给出一个满意的答复自己将尸体拉到政府。宝丰法庭干警放弃周末休息时间会同司法所,政府人员一起从情理和法理上说服当事人,最终双方达成了协议,避免了事态进一步扩大。法庭发挥其能动作用,多起类似案件得到了平息,减轻了法庭的工作量和节约了司法成本。

服务大局促发展

近两年,随着潘口水电站和谷竹高速公路的相继开工,涉及到拆迁补偿、移民安置、土地使用权确权纠纷及其他问题接踵而来。宝丰法庭作为潘口电站移民安置区和谷竹高速公路的维稳机构,及时转变工作重心,全力服务工程建设。

成立专班,对拆迁安置涉及的问题进行排查摸底。由于辖区农民多为法律意识淡薄,存在大量抛荒,赠送、买卖土地使用权问题,从而导致大量土地使用权、林地使用权不清晰,从而极易造成补偿金发放不公平。而土地作为群众衣食根本,极易诱发极端事件及群体矛盾。这引起了院长及相关领导的重视,为此法庭成立了谷竹高速专班协助政府处理好拆迁初期事实。在当地村委会、政府的配合下,法庭干警分片对拆迁户、涉及征用土地的村民进行了排查登记,及时反馈总结群众意见,反馈国家政策信息,告知相关涉及的法律事项,宣传法制精神和相关法律常识,细致地做好了前期调研工作。

重点突破,确保拆迁准备工作的顺利进行。对收集到的相关资料,宝丰法庭及时向院机关汇报,听取院领导指示。同时对极少数“钉子户”,法庭干警实行分包到人的做法,由两人一组对他们积极沟通协调,带着相关法律条文及国家政策文件对其耐心劝导,坚持“以理服人,以情感人”,通过巧妙运用情理法及干警的真诚让自动答应服从指挥。

及时互动,保证施工后续工作的平稳运行。谷竹高速施工后,为保证其有一个良好的环境进行施工。法庭及时公布了其法庭负责人及相关人员的电话,及时取得了其征用土地区域及拆迁户的联系方式来保证联系沟通。通过发放“致移民的一封信”来告知其拆迁移民、土地征用中所涉及的法律法规,告诉其正规救济渠道及各种利害关系。同时成立了村、镇、法庭三位一体的纠纷处理模式。对其所涉及高速拆迁及移民相关纠纷,优先由村委会就近调解,再由政府拆迁指挥部负责协调,最后再通过诉讼解决。在村、镇、法庭之间定期召开会议交流共同讨论分析新近情况并提起应对方案。通过一系列措施来合理化解村民矛盾,减少法庭的工作量,以最少的成本来高效完成拆迁任务。

贴心服务勤为民

宝丰法庭为了减轻当事人的讼累,降低司法成本,从本地实际出发,在审判执行工作中,不断探索新方式、新方法,探索出多种便民利民方式,极大方便了群众。

1、送法下乡,方便群众解决法律问题。宝丰法庭所辖区域全部为山区,人口居住分散,交通条件落后,许多群众还存在打官司跑路多、费用高的困难。为了让群众少跑路,少花钱,以最便捷的方式、最小的成本实现诉求,法庭把“司法为民”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紧扣山区农村实际,从解决群众实际问题和现实困难着力,从回应群众意愿着手,从带给群众实惠着眼,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通过给群众办理一件件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事情,不断满足群众的新要求、新期待。

为了方便群众诉讼,维护群众的合法利益,他们先后推出了一系列便民措施,如为了让当事人省跑路,法官们变“坐堂审案”为“送法下乡”,带着便携式审判桌椅和流动法制宣传栏,翻山越岭,深入山乡村镇、田间地头,走遍了辖区的每一个村落。为减轻当事人的讼累,法庭印发了诉讼指南,让群众了解诉讼程序;在便民服务室里,提供农村最常见类型案件的诉状样式;坚持驻庭制度,双休日、节假日也保证值日法官在岗;尽量减少以传票方式传唤当事人,实行预约时间地点开庭。为了提高审判效率,他们扩大简易程序适用范围,案件适用简易程序率达85%。

2、巡回审判,服务特别群众诉讼。针对一些年老、残疾、病患等特殊情况不方便参加诉讼的典型案件,宝丰法庭启动司法便民“直通车”,深入田间地头、企业学校、街道社区等巡回审判、现场办案,真正做到把司法服务送到家,让群众足不出户就能平等享受司法人文关怀。2009年3月,法庭干警驱车百余里来到的双下肢全部瘫痪的张某家中,并在病床前“开庭”,成功调解了一起离婚案,并给张某司法救助费500元。

3、司法互动,加强同人民群众的沟通。在为群众提供便民服务过程中,宝丰法庭深谙“小事成就大事,细节成就完美”的道理,坚持从小处做起,从小处入手,从细节开始,从细微之处彰显“司法为民”情怀,发放便民联系卡就是其中的例证。便民联系卡主要是针对辖区交通条件落后,人民群众咨询法律和办理诉讼事宜极为不便的实际而推出的便民举措。向社会广泛发放的小小便民卡上,正面印有全体法官的手机号码和办公电话,反面印有提供各种法律咨询等服务的内容。法官们还公开承诺全天24小时不关机,做到“你有所求,我必有所应”。小小便民卡,为群众带来了诸多便利,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之为“连心卡”。如今,许多群众一旦遇到矛盾、纠纷或不解的法律问题,他们就会按联系卡上提供的号码,打电话向法官咨询;而且,他们还会把联系卡上的手机号码传给亲戚朋友,他们的亲戚朋友遇到了问题也会打电话给法官。无论认识还是不认识,法官们都热心为他们解答问题,法官们的手机成了人民群众的“法律咨询热线”。

4、多项并举,提高法庭的办案质量。对于经常处理的离婚及民间借贷等案件,法庭进行了繁简分离,做到简案快办,难案精办。同时强调了办案的立案快、审理快、结案快、执行快,强化各环节关联,最大限度缩短办案周期,加快办案进度,提升办案效率。在调解优先的同时,做到调判结合,对久调不决的案件,及时做出判决,确实维护群众的权益。

通过一系列措施,辖区群众的意愿和诉求得到及时的救济,公平正义得到了维护,同时法庭在群众中的形象也显著改变。当事人对法庭的权威性和信任度明显上升,宝丰法庭和法官的服务群众的办案故事也广为辖区人民所熟知。